吴逸南
有一家企业,1999年创办时还是只有2台冲床的“小作坊”。仅仅10余年时间,如今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、年销售1.5亿元的高低压电气元配件专业生产企业。产品远销欧美、南非、印度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。这就是海源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。
企业从艰难创业到快速发展的演变过程中,一直坚持和秉承精益求精、敢于争先的创新精神,和衷共济、合力创业的团队精神。“为社会创造效益,为客户创造价值”的经营理念,深深刻在公司董事长宋和明的脑海里。
(一)
1982年,高大儒雅的宋和明进入一家冶炼厂,做过机修、供销等多种工作。这既让他得到了历练,也让他越来越感到自身知识的匮乏。他悄悄走进大学课堂,边工作边学习,在取得大学文凭的同时,也走上了企业新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的岗位。几年下来,他对全厂的各项工艺流程了然于胸。不想,1999年春节一过,因市场等原因,企业面临改制,由集体转为民营。这时候的他,开始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明天和未来。他权衡再三,作出惊人之举:走自主创业之路。
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经营,使宋和明掘得第一桶金。他信心满满,加大投入,扩大生产规模……海源逐步走上中兴之路。这时候的他比谁都明白,关键在人。他不惜重金将一批有专业知识和经营才能的人才招引过来,决意要让生产一代、研发一代、储备一代在海源成为现实。经过努力,如今每年生产各类电气元配件1千万件以上,其中相当比例是人无我有、替代进口的新品,高科技、高附加值成了它们的别名。仅2010年就申请了1个发明专利、12个实用新型专利、105个外观专利,在业界可谓声名远播。许多产品已成为GE、西耐德、ABB、安特电子等国际知名企业的配套件。最近,企业又和上海有关单位达成合作意向,将进军上海轨道交通行业,提供相关产品和技术服务。
(二)
这么些年,宋和明很少休过完整的节假日。知情的人都说,他很忙。而他说,我也有我的乐趣。那是创造的乐趣。除了座落在城南园区的海源公司总部,在多个城市,还有他的子公司,且个个赢利。
他致力于“质量第一,用户至上”的发展思路。国内有色金属及高低压电气元配件生产企业较多,且良莠不齐,竞争十分激烈。他清醒地认识到,要想占领市场,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。如何提高质量?只有狠抓质量管理,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。在海源公司,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,爱岗敬业、钻研技术蔚然成风。从2007年起,海源公司与市电大工校开通了校企联营就业渠道,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,也促进了企业的管理、技术力量的升级。公司还与上海海事大学形成合作关系,引进技术人才,进军远洋船舶的电子零配件领域。
在海源这样的企业,难免有兄弟姐妹、亲戚朋友、同学朋友,但他丁是丁,卯是卯,对事不对人,“一碗水端平”,而且唯才是举,举贤不避亲。“掌管企业关键是用制度管人,用人管事。”他如是说。他放手放权,责权利明明白白,赏罚分明。
(三)
富而思源。海源公司不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扶持与帮助,近年来,公司安排就业人员上百人。为家乡的道路、桥梁等公共设施建设资助20万元。
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宋和明,他视参政议政、关注民生为责任。2007年“两会”期间,他提交了“经济适用房应阳光操作”的提案,提出了建经济适用房,从开发商到施工、监理都必须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,避免暗箱操作,确保经济适用房质量“过硬”等一系列观点,受到各界高度关注,被评选为年度“十佳”提案。在2009年“两会”期间,他撰写的“加速打造沿江高等级公路,注重公路沿线保护”的提案,提出加强对沿江高等级公路的保护与建设,实现环境保护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观点,也受到各界高度关注。
创业成功了的宋和明认识到,自己能有今天,能被社会认可,靠的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,靠的是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肯定与扶持,没有这样一个让自己发挥聪明才智的发展环境,也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就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