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你现在的位置: 靖江政协->委员之窗->委员风采
一手好茶——记市政协委员、高级茶艺师杨惠琴
时间:2012/8/16 10:36:48 作者:

庞余亮

 

命运总是用不同的坎坷考验人生道路上的有心人。杨惠琴永远也不会忘记离开三马机械制造公司设计科后的尴尬日子。想了许多条出路,最后选定了从事茶馆的经营,可茶馆生意也不是她想象的那么顺坦。面对市场,她什么也不懂,既不懂社会关系,当然也不像现在这样精通茶艺。生意如一杯泡不开的苦茶,几乎是惨淡经营。她说,她当时惟一的办法就是整天在门口张望,焦急地看着路边的行人。行人们走过来走过去,就是不进她的店门,她心里很是急躁。现在再回头看,她当时的经营还是有问题的,当时店里的有小吃,也有咖啡;有简茶,也有酒水等,很杂,也没有什么吸引顾客的地方。

命运的选择是在一个午后,杨惠琴坐在窗口,看着来往的车辆,看着手中的茶水,忽然觉得杯子里碧绿的叶子有一种神秘之美,那茶叶在水中像一个女神。她忽然有一股想钻研它的冲动。中国人,中国茶,中国清茶。自己可以去学习,去拜师,把有特色的茶文化发展起来。就这样,她决定停下自己的营业,出去充电学习。她先是北上,去了北京,拜了教茶艺的老师。她看着茶艺师那优美的动作,默默地体味着。到了晚上,茶叶的精灵还钻到她的梦里,总是愉快地在壶中翻滚,就像一幅幅春天的画。经过一年的茶艺学习,她终于泡上了一手好茶。

可善于学习的杨惠琴还不满足,如果自己只是学会了形式上的泡茶,并不能够成为出色的茶艺师,因为她觉得自己对茶叶的内涵还没有完全理解。在老师的推荐下,她考上了浙江大学的茶学系,开始了对茶叶的潜心研究和学习。她师从龚淑英教授,系统学习茶叶的生长环境,化学变化,物理检验,感官审评,茶叶的人文环境,茶叶生产的演变过程,最后,她考上了国家级高级审评师。她还师从童启庆教授,在童教授的培养下,她学习了茶叶的栽培,茶叶的技艺,最后考到了她的第二个证书,国家级高级茶艺师。前后五年,两个证书,她终于闯进了茶艺和茶叶研究的两道大门,她通过自己的知识,去苏州帮助茶农进行茶叶拼配,帮助茶农们在加工过程中进行调温,以及把山上的茶叶鲜叶和山下果树下的茶叶进行拼配整合,采制的碧螺春香气清香持久,带有花香,汤色嫩绿清澈,滋味清鲜回甜,深受茶人们的喜爱。

最爱晚凉佳客至,一壶清茗泡松梦。有了足够准备的杨惠琴回到了靖江,她把原来的店名茗堂改成清心茶馆,以心静心,安静地来喝茶,店里也重新装修,古典的明清家具,配上竹席,悠悠的古琴回荡在空间里。她既是一个老板,也是一个老师,她平时教员工习茶,从基本的茶叶六大类,冲泡方法以及茶叶传统文化,到教她们琴棋书画,行走坐卧,茶道礼仪都严格的指导,领略茶的内在的精神。清心茶馆如同滚滚红尘中的清凉雨蓬,茶馆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了。

茶香如儒,如道,也如禅。偏居靖江的清心茶馆清香逸人,也吸引了许多佳客慕名而来。北京著名的茶人赵英立,来到了清心茶馆,品了上好的铁观音,感叹之后,即兴写了一首藏头诗清净瓶中杨柳枝,心香燃处众佛知,茶凭碧水添香色,馆傍江桥日暮迟。与净慧老和尚的结缘更是令杨惠琴受益无穷。净慧老和尚敏锐地将茶事活动中特有的雅气融入其中,提出了茶禅的精神:正、清、和、雅。几年前,老和尚来到了清心茶馆,师傅那种慈悲安详如婴儿般深深地吸引了杨惠琴,就在当下,慈悲的净慧老和尚平端着一碗茶,法露均天下,参透四字意,彼茶及此茶。也由于这次结缘,她后来就有了许多机缘,带着茶具到各大寺庙为各地的僧人泡茶讲茶赠茶,以茶结缘。

杨惠琴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茶人,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政协委员。在政协会议上,她积极参政议政,采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提案。她还在政协主席苏增耀的提议下,去关爱学龄孤儿。她悄悄资助了一位名叫陆高银的孤儿,他父母车祸不幸遇难,只靠卖菜生活的爷爷照顾年幼的孩子。几年来,她帮助照顾的陆高银已经上三年级了,非常懂事听话,只要看见她,小高银就一脸灿烂的笑容,看到孩子满脸的微笑,她心中满是茶香。

杨惠琴认为茶道以自然为真,喝茶讲究的是茶之本身的真香、真色、真味,如此泡茶,才能泡出一杯好茶奉献给大家。有了平常心,有了奉献之心,茶也自然而然的泡出了其本身的色、香、味。久而久之,平常心和奉献之心就会自然的贯穿于你生活的每一个方面。当你周围出现需要帮助的人,你会自然伸出援助之手。事实上,她也是这样做的,在清心茶馆的周围,有许多同道好友,在她的倡导下,他们成立基金会,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活动。2010年春节期间,基金会与靖江日报社联合举办书画义卖捐活动,她积极动员20多位书画家,向基金会捐赠书画作品,共募得书画作品40多幅,现场全部卖出,所得善款8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20人。靖江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尤雨橙因病无钱进行手术治疗,已拖延多年。基金会接到求助后,她立即与大家一起发起了专项救助活动,她自己带头捐赠并向茶馆的各位客户朋友介绍了小女孩的情况,大家纷纷奉献爱心,很快募集到全部治疗基金12000元。

诗人金倜曾两次来过清心茶馆,他在散文《吃茶去》中这样写道:去年夏天离开清心茶艺馆的时候,我曾计划写一写这个安静的所在,它位居闹市,然而,它的安静却是由里及外的,我十分希望自己能够把握住这样的清净,可是我很沮丧,我一直无法表达。这次,我又来了,我没有打算重拾旧题,然而,在这个夜深如渊的时分,在这个跳动不息的黑夜的心脏里,我陡然生出了表达的冲动,并一气呵成写下了上面的文字,写下了一个凡俗之人对清净的向往,对智慧和美好的向往。

对清净的向往,对智慧和美好的向往”——这是一手好茶的标准,也是对茶人杨惠琴最最恰当的评价。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